视频:http://news.sina.cn/2019-06-05/detail-ihvhiews6893323.d.html?pos=3&vt=4
今天(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为什么要去海上?
完美解决落区问题!
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多次进行舱段的分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内陆火箭发射场周边的火箭残骸落区不再是绝对的无人区。因此在设计火箭的飞行轨迹时,宁可牺牲运载能力也要尽量避开村镇。同时,在每次发射任务之前,还要将落区内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带,保障人员安全。这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采取海上发射,灵活选择发射点,航落区(航区和残骸落区)大多为公海,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
赤道发射不是梦!
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力量,为火箭省力,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效降低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成本。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可有效填补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空白。卫星的发射倾角是指卫星发射方向与赤道的夹角,所以卫星能达到的最小轨道倾角其实就是所在发射场的纬度。我国目前纬度最低的发射场是位于北纬19度左右的文昌航天发射场,而一旦卫星的设计发射倾角小于19度,甚至到零度,将在发射入轨过程中损耗大量能量,进而降低卫星寿命。)
而海上发射,就能够自由选择火箭发射的纬度,让在零纬度的赤道发射不再是梦!
海上咋发射?
陆地发射需要发射场,而海上没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塔架,究竟是如何实现平稳发射的呢?
答案就是这艘大型半潜式驳船啦!它的甲板面积十分巨大,长110米,宽近80米,面积超过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由它改装成的发射平台,可以同时容纳下火箭、各种保障车辆以及各种设备。
跟陆地上一样,虽然是临时搭乘了一回船,发射塔架还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高15.5米的家伙就是海上发射的特别定制!在发射之前,长征十一号将在塔架的牵引下完成起竖,同时塔架还将保证整个火箭箭体的稳定。
为什么是“长十一”?
火箭那么多,为什么这次开创性的海上发射交给了“个子小小”的“长十一”了呢?
这要从“长十一”的特性说起。长征十一号火箭,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
固体燃料就意味着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好,并且长期贮存。不用像液体火箭一样在发射前进行燃料加注,节省了大量的发射流程。海上发射前,只要把火箭起竖起来,进行地面电缆的连接就可以了。
此外,长征十一号全长近21米,箭体直径2米,长度几乎只有其他火箭的一半。当然了,个子小也有个子小的优势,它就可以更加灵活快捷地进行运输和发射。
截至目前,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7次发射,其中6次陆上发射、1次海上发射,体现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谁是长征火箭海上首秀的第一批“乘客”?
长十一海上首秀,搭载了7个有效载荷,这7名乘客都是谁呢?
它们是: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潇湘一号04星。
捕风一号A/B卫星主要用于台风等极端天气监测,可准确测量海面风场,实现精准预报台风。目前已有的气象监测手段多为探测高层风,其它微波探测方式也难以在任意气象条件下获取海面风场。捕风一号卫星有望能够全天时获取对于台风预报极其重要的底层风场数据,从而精准预报台风等极端天气。
中电网通一号A星、B星是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首发试验星,将完成通信组网、星间测量、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等多功能综合测试,未来还将再发射上百颗卫星,与地面站协同工作,建立起全球覆盖、按需服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
其他3颗小卫星,将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数据采集等领域展开应用。
谁还试过海上发射?
国际上上一次进行海上发射,还是在2014年。由俄罗斯、美国、乌克兰、挪威等国共同出资成立的海上发射公司,1995年成立,期间经过多次重组,自首飞开始至2014年,共执行36次发射任务,其中32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3次失败,成功率为88.89%。
因此,尽管此前已有先例,但是近五年的时间里,海上发射一直无人问津。“长十一”这一次的海上首秀,实现了“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为我国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这一次,让我们换一种方式问鼎苍穹!
http://news.sina.cn/gn/2019-06-05/detail-ihvhiews6897895.d.html?cre=wappage&mod=r&loc=3&r=9&rfunc=83&tj=none
网友评论:恭喜恭喜,重大胜利!
绝对不是为了什么打到大洋彼岸去
—— 来自 samsung SM-N9600, Android 8.1.0上的 v2.1.2东风31改还行,载荷leo750 sso 500主要用于快速补盲,发射间隔72,最短24。
每次看到11这个发射方式就忍不住想笑…
毕竟是东风31,冷发射很正常啦
狗大户:少侠上次我跟您说补交党费的事您看……这个初速度明显比一般地面发射更快啊?
冷发射运载火箭哈哈哈哈
蒸汽弹射?不搭核弹搭卫星
固体发动机感觉喷的好快
支持一下
军用固体蛋本来就要求加速度尽可能大,尤其是这种用于核打击&核反击的,毕竟加速段时间越短越可能逃出对方的反击弹头核爆范围
ICBM追求尽快加速,上升段越短,对面反应时间越短不懂冷发射去搜索了一下然后只能2333了
不是很可笑吧,俄罗斯撒旦轻舟改的都是冷发射运载火箭。不懂冷发射有什么优势,求科普
看过一记录片里有公司用毛子快报废的洲际导弹在赤道发射卫星,由于燃烧时间不够没能入轨。
国内这个新平台是不是也想对快退役的导弹来废物利用?
不,就是洲际导弹民用化
对发射卫星来说没优势…
临期东风刷漆。免得像上次一样一次打4发东风5导致国际哗然
—— 来自 HUAWEI VOG-AL10, Android 9上的 v2.1.2
减少高温燃气对地面设施的冲刷。如果不是冷发射,甲板上的坛坛罐罐都要连喷带烧可能还会被冲进海里。一次打4发东风5?什么情况,求详细
哦!~那还是很有用的呀,飘到赤道发射美滋滋
96年台海危机那次吧?
千军万马渡海峡 万里惊涛把路开
党费31的民用换皮升级版。
----发送自 Sony G8342,Android 9听新闻说这种发射有个优点是省火箭燃料。用陆地发射场固定发射上去调整轨道都要消耗好多燃料,这种海上发射提前移动到最优位置再发射能节省燃料提高载荷。
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优点是模块化生产,流水线制造,总动员规模级发射。
从此世上又一种技术变成落后淘汰技术了,劳民伤财西部食草
狗大户:少侠,我听说党费交够了的话,有21型快递可以下单.............
兔子:大户您太实诚了,党费交够了是有21型刚刚上架.......记得给好评
狗大户:少侠,我听说党费如果预交的话,你还有更好的长征型快递.................
兔子:大户,这个真不能卖.............
不是,就本世纪的事情,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试射了3、4枚东风五,还玩了一把4巨浪齐射
不用改造弹道导弹
除此之外毫无优势临期商品再利用
发射场建设标准极大降低,基本上找一个高等级公路即可。否则还需要建设整套高温燃气降温和引导设施。
NONONO
光拉着到处发射就是大大优势,快速反应,有效载荷增加,节约燃料
以后商业发射的单子会越来越多,那可就是小钱钱啊说半天没一个说全了的。第一,通过把第三级更换成具备多次点火的液体上面级用于卫星发射,成熟可靠风险小,还能依托已有的生产线分摊成本,军民两用美滋滋。第二,不仅可以降低轨道倾角提升负载,还可以适应不同任务的窗口期,使发射任务更灵活。第三,各级残骸能更好的规划航路发挥最大效能,避免残骸落入陆上人员密集区带来的事故。第四,有一款成熟技术的固体火箭平台,对发射场要求低,战时即使不在海上发射,卫星补盲多一个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