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佛教、佛学、佛法类问题下答题或讨论,得到了哪些经验或教训? - 燕尘的回答 -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57127388/answer/699063807
作者:燕尘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57127388/answer/6990638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不久在佛教话题的一个回答下面学会了一个新鲜词汇:“网传佛教”。
独立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之外的——“网传佛教”。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许多麻烦,包括反大乘、反藏传,这些思潮的根源,归根结底,都来自“网传佛教”。“网传佛教”有几个臭名昭著的根据地,多年来推动了这些思潮的传播和壮大。
但是说到底,佛教是用来了生脱死的。
就算饱读三藏十二部,但所做的却是用这本佛经来破那本佛经、用这个宗派的教义来破那个宗派、用这个语系的观点来破那个语系,那么就算阅藏三番又有什么用呢?
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很难发觉到自己的毛病的,“网传佛教”,自己在家学修,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认识不到自己的毛病。
但是如果你能够经常到寺院里,去亲近师父、供养三宝,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祖庭道场,卧虎藏龙的地方,你有什么毛病,你自己发觉不了,师父可以发觉,发觉了他就会想办法来对治,想办法对你各种“钳锤锻炼”,纠正你这些毛病。
云居山的一诚老和尚,当年刚出家的时候,他师父脾气很大。有一天他师父干脆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他对面骂他,一口气骂了一天一夜。一诚老和尚说:多亏我那个时候没有被气跑,后来做事才能有始有终。
云居山的慧通老和尚,是一诚老和尚从高旻寺请回来恢复禅堂规矩的,后来住在后山茅棚,他脾气也很大,没几个人敢给他当徒弟,为啥?因为也是得天天挨骂,从早骂到晚。
我这几年每年冬天去云居山大寮做饭,大寮的典座也经常折腾我,前几年是逼着我爬山,周围的小山包随便挑一座,让我爬上去再爬下来,反复好多趟,停下来歇口气,他就要捡个树枝打我。这两年是逼着我爬墙,寺院周边的石头墙,随便指个位置,要求我无论如何必须爬上去,不管失败多少次、不管用多久,必须爬上去不可。
那我为什么愿意接受这种“钳锤锻炼”呢?
2013年我头一次上云居山,赶上冬七,我也进去打七,打到第二个七的时候,有刚上来的居士,抢我座位!连抢三次!把我气得生了几天的闷气,后来到底还是木有控制住,禅堂刚止静,我越想越生气,就站起来,推开禅堂的门跑了。
这个行为叫做“闯静”,后果很严重,山上罚我这个冬七不准再进禅堂了,我在山上呆着不开心,去大寮做了几天饭就下山了。
后来我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思考。脾气大,是个坏习气,这个坏习气如果不改掉,想好好生活,它破坏生活,想好好修行,它破坏修行,连完整打个禅七的福报都没有。
所以后来我就每年冬天都上山,做饭为主,接受师父的钳锤锻炼,有空了才去禅堂蹭几支香。
修行就是这样,三藏十二部经固然重要,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心地上用工夫。如果临命终时做不得主,那么一生所学,一文不值。
但是呢大部分人,离开了寺院、师父、同修的熏陶、督促、帮助,是根本修不起来的。就看看现实社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哪一个阶段,能够离得开学校、离得开老师和同学呢?
“网传佛教”就是这样,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同学,他也许有“自学”的能力,能学到一些东西,却不一定有“自觉”、“自制”的能力,自己无法发觉和改正毛病,又缺少别人的帮助,或者拒绝别人的帮助。
于是学得越多,出偏的概率也越大。目前来说“网传佛教”中涌现的许多奇葩思潮,归根结底都是这个原因。
槽点太多
网友评论: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0191540
给你看个网传佛教的二次猿典范大师们火气都这么大,是准备养火工头陀吗?
我佛了
-這是網傳佛教批判網傳佛教
...能认识到自己脾气大是好事情
即使不谈科学谈玄学,佛道两教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练出问题也是佛道两家的一群“前辈”们作出来的,一个两个玩各种藏字,改字,倒句,这本的某句话插到那本去。简直恨不得开发一个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语言文字,然后在你看不懂或者炼出问题之后说你不懂“真义”要“上师”解法。
作者:孙嘉鸿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5381915/answer/4434368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原始的佛教,唯一的目的是让修行者从苦中解脱。佛陀认为,贪爱是苦的根源,有贪爱必然就会形成苦;另外,有情轮回的现象,是缘于贪爱而产生的执取现象所导致。因此想要离苦,就必须要灭掉贪爱;而灭掉贪爱,意味着不再有轮回现象,即不受后有。任何做到了灭尽贪爱,从苦中解脱的修行者,都被称为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但因为是无师自通四圣谛,并且组建僧团,演说佛法,因此被称为佛;在佛的教导下学习四圣谛的弟子,被称为声闻。
对于原始佛教而言,世间一切行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能够通往解脱的八正道(正确的道迹),第二种是不能通往解脱的其他一切行为(错误的道迹)。一般来说,正确的道迹是凡夫通过如理作意佛法,对五蕴无常、苦、无我的特性进行观察,确认佛法所言无误后,成就入流果;之后,入流圣者通过实践八正道,遍知五蕴集、灭、味、患、离,因不执取而最终解脱,即:在生命结束前身苦心不苦(有余涅槃),在生命结束后五蕴随色身坏灭而灭尽无余,不再有轮回状态。
在佛陀在世的年代,所有对佛教的认知都是以上所述的这样:导向究竟解脱的方法。然而随着佛陀般涅槃,一种思想逐渐萌芽:有些人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修行成为阿罗汉,更倾向于成佛。然而,在佛陀般涅槃后由阿罗汉集结出的经、律、论中,并没有佛陀曾经说过如何成佛的言论。所以这些人在经、律、论中挖掘着佛陀自述的一些经历,并试图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成佛的方法。
在佛陀般涅槃五百年左右,追求成佛的思想形成了一定规模;另外,随着部派的分裂和圣者的消失,以及由于因没有书面材料、口口相传等等的客观条件缘故,原始佛教思想开始逐渐被历史掩埋、侵蚀、扭曲,佛陀的“正法只能存续五百年”的预言应验,相似法粉墨登场,开启了两千年发展的序幕。
在相似法发展的早期,大家虽然认为成佛比阿罗汉要更有追求,但是思想里还是认为在解脱的事实上,佛、辟支佛和阿罗汉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另外大家也尊重佛、法、僧,只是把自己的著作称为论(只有佛陀说的才可以称为经)。所以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论师,以及他们的著作;在这些著作里,可以看到如何成佛的言论,也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佛、辟支佛、阿罗汉在解脱上没有本质区别之类的言论。
由于早期大家发掘了佛和阿罗汉相当多的区别,比如渡众生、全面而深入的神通、遍知世间的智慧、超越一切有情的福报,等等,所以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以成佛为目的逐渐取代了以解脱为目的。然而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成佛需要至少三大阿僧祇劫,而成就阿罗汉可能一世乃至仅仅七天,甚至成就一个“人天七返”即可解脱的初果可能还要更容易,但佛和阿罗汉的解脱确没有区别。所以,”佛、辟支佛、阿罗汉的解脱有区别“这种观点出现,乃至最终甚嚣尘上,成了迄今为止的主流观点。
这里有一条暗线,就是自从佛陀般涅槃后,外道思想逐渐混入佛教,与原始佛教思想进行杂交,甚至杂交后的思想二次杂交。佛陀为了方便说法,曾经随顺外道概念讲授佛陀教法,因此当外道思想传入后,扭曲了部分经藏中的观点。不同的外道思想又开始各自自成一派,有的派别认为自己是原始佛教的超越,有的派别认为自己代表了佛陀的真实意,等等。
于是,以“佛、辟支佛、阿罗汉解脱有区别”的思想为核心,包裹了种种外道思想的相似法开始百花齐放。佛教也由之前的方法论,逐渐变成了哲学思辨、语言逻辑、探讨世界观的理论构造、念咒祭祀等等。这些相似法揪着佛和阿罗汉的差别不放,辅以各种外道理论,高举“佛是真解脱,辟支佛、阿罗汉不解脱”的大旗。至此,相似法彻底与原始佛教决裂:开始公然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经,宣称是佛陀所述(当然地点一般不是佛陀在世时活动地点,甚至不是地球,乃至不是这个时空);公然诋毁阿罗汉,认为阿罗汉没有追求,目光短浅,只能自利不能利他;认为原始佛教所言不究竟,是所谓“卑劣乘”,即小乘称呼的由来。
中期相似法的发展,主要是把早期提出的“佛比阿罗汉强”的那些观点进行进一步拓展,当今市面上几乎大部分自称是经的文字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当今最主流的自称是佛教的观点,也都是这些围绕这些内容的阐述。这部分的内容非常之复杂,非常之不好梳理,因此大家的说法往往都不怎么一样——但是佛真解脱,阿罗汉不解脱,小乘不究竟的核心思想,这个却没变过。
后期相似法的开端是缘于一个事实而引发:虽然大家认为以巴利经藏/阿含经为代表的原始佛教思想不究竟,但却终究是佛陀所说;单纯的贬低原始佛教是小乘,并不能抹杀这个事实。另外,早期的相似法和中期的相似法的很多观点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时期不同门派的相似法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一乘教“的思想出现,相似法步入百家争鸣后的百川入海时代。
由于原始佛教的严谨性,相似法与其达到统一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某些相似法认为,为了普度众生,佛陀不可能无余涅槃;然而在经藏中,佛陀不仅无余涅槃,而且还明确的说明了原理,即十二缘起。事实上,对于原始佛教而言,并没有可被修改的余地——因为佛陀不说废话,所以一旦接受其中的某个观点,那么必须全盘接受,要不就全盘否定。因此,很多试图统一相似法和原始佛教的尝试,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有一种观点最终为统一找到了一个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原始佛教思想是给不能接受更高级思想的、愚钝的众生说的方便法;而这些众生通过对原始佛教的修行成为阿罗汉后,还要进一步“回小向大”,最终成佛解脱。这种思想彻底的架空了原始佛教:任何原始佛教与相似法矛盾的观点,都是方便说法;任何原始佛教与相似法矛盾的行为,都是佛陀在“示现”(演戏)。
示现说,是当今关于佛教最主流的认知。提出这种认知的相似法最终不仅“解决”了大小乘纷争,也“解决”了种种相似法之间的矛盾。然而在这种认知下,原始佛教也被彻底忘记,虽然保留了是佛陀所说的事实,然而却再无出头之日,被当作废物丢到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佛法传入汉地,除了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带来了更多的是相似法。所以汉地对佛教的认知从来就没有正确过,尤其是在信息交流全靠跑腿的年代。
原始佛教认为贪爱是造成苦的根源,因此必须要灭掉贪爱,然后无余涅槃,这个观点在经藏中非常旗帜鲜明。然而在汉地,转小爱为大爱是主流的价值观,原始佛教的灭尽观点,不仅听上去非常反人类反社会,而且也与汉地文化格格不入。不过,相似法所提倡的“普渡众生”思想却与汉地文化十分契合,因此在汉地原始佛教被放弃是必然的。
ps:从实修而论,现观到五蕴无常、苦、非我,即正念,只有圣者有正念能力。在原始佛教中,一旦成就圣者,不可能选择任何相似法。另外,“念诵法门”没听说过,智慧的获得依靠止观。
发布于 2018-07-16不是……你想被骂被人发现缺点,为什么不去驾校呢?
顶楼文章,自己打脸啊
这个答主既然知道,脾气大是个坏习气。为什么教给他佛法的师傅脾气那么大?
火气大说明修行不到位,修行到位的火气都很大。
有个想法:组织这些僧人去996,可能真的是福报
—— 来自 HUAWEI LYA-AL10, Android 9上的 v2.1.0
你这个根本不叫福报,叫报复吧本人在新晋国师之前,在也传过一次教的
thread-1730913-1-1.html所以还是要养个仁波切?
你说这些谁懂啊!
还记得星际译王的作者胡正吗?看不出来原教旨,楼主你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д`)ゞ 难得有人说点人话
-
排版太宽,看不进去,你去知乎,窄一点,比较好集中注意力
你继续装……不如便乘佛教
嗔戒这种一点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要去除的啦
-喷了,都什么狗屎
寺庙是专门收集这些弱智让他们相互祸害,省的他们跑社会上祸害人么举报都不知道该怎么举报...算了,这样挺好的
不对啊,理论不自洽啊。
你说脾气大影响修为福报,那为什么师傅要用这么大脾气搞你?
师傅是为了舍身饲虎?这楼从主楼到回复都那么欢乐,简直赶得上10年前的泥潭了
便乘佛教没巨乘佛教火吧我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思考。脾气大,是个坏习气,这个坏习气如果不改掉,想好好生活,它破坏生活,想好好修行,它破坏修行,连完整打个禅七的福报都没有。
认识了到了这些师傅脾气坏,TMD还骂人一天一夜....
搞不好 这些坏脾气的师傅,在毁坏佛法,要下地狱...;前后矛盾啊。。。
太雷了吧,那么有没有网传基督教
通过天天挨骂干苦力来顿悟还行 还不如去996呢,收入更多还有福报
不过别闭门造车确实说的不错
网传天主教有吗
网传绿J倒是有的
原始佛教认为贪爱是造成苦的根源,因此必须要灭掉贪爱,然后无余涅槃,这个观点在经藏中非常旗帜鲜明。然而在汉地,转小爱为大爱是主流的价值观,原始佛教的灭尽观点
这一点,用白话文怎么说清楚?
你活着就是受罪,死了再活一辈子就还是受罪
跟我学习,就可以彻底死掉,不用再受罪了这楼里的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回复看得我大街上忍不住一直笑骗子也有鄙视链
-
那么怎么优雅的彻底地死掉?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雜阿含經》卷10:「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CBETA, T02, no. 99, p. 66, c25-p. 67, a8)
打出来的, 棍棒底下出合格的秃驴